老子探秘

本人退休之后闲来无事喜读古书,常逛旧书摊,先后购得三册不同版本《老子(道德经)》,阅览之余甚感各种解说均不尽如人意,一日偶见原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老子新译》(修订本)的附录中,有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译文,如获至宝,遂参照各家说法自作翻译,以为消遣。不意越陷越深竟对《道德经》及其作者的真伪打起了问号,于是便把所思所想写成文章,越写越多日积月累居然成集,取名《老子探秘》。《老子探秘》于2007年10月由香港文学报社出版公司出版,2008年又出了续集。

世人历来都认为,《道德经》就是《老子》,李耳就是老聃,在司马迁的《史记》里就是这样写的。还说这个老子有一百六十多岁甚至二百岁。也就是说,自汉文帝刘恒推崇《道德经》以后,这种看法,在我国已沿袭了二千多年一直到今天,乃至最权威的《辞海》也是这么认定的。自从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的帛书《老子》出土,终于有幸见到《老子》原貌,将之与现通行本《老子(道德经)》一对照,就会发现这两种书名虽然一样,作者的世界观不同,表达的中心思想亦迥异,文章结构更是天差地别。使人不得不怀疑《道德经》不是原貌《老子》。再反复研读司马迁《史记·老子传》,就觉得作者用词闪烁言不由衷,前言不搭后语十分蹊跷。其中可能是迫于某种压力而不敢明言,为此怀疑李耳也不是老聃。于是就围绕着这一谜团进一步分析探究其中的奥妙,经查找资料进行分析。对其中的来龙去脉有了清晰地了解,证实了原先对《道德经》不是《老子》、李耳也不是老聃的判断。当然我的话并非空穴来风凭空臆造出来的,而是有凭有据经得起考证的。可是在人家眼里你连司马迁的话都不信,由顶尖专家汇编《辞海》上的权威解释也敢挑战,这些都是二千多年来已经盖棺定论板上钉钉的东西也能翻案,岂不荒唐!

然而读书一入了迷心里却为老聃及其作品的遭遇与冤情深感愤愤不平!难道能让这位华夏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奠基人就此永远沉冤莫白吗?更无法容忍的是,明明是一部世界上最早发现唯物辩证法的论著,一位以道学理论倡导社会变革的实践家,却被说成是“修道德,以自隐无名为务”、奉行“无为而治”、主张社会倒退的“隐君子”,何其冤哉!更不该还将李耳所篡改的唯心主义论调强加到老聃身上,当成所谓的“老子的智慧”进行宣讲。

在汉墓帛书《老子》都已经出土近半个世纪了,回看当今学术界状况,所有专家学者所发表的言论,依然还将《道德经》当作老聃原著,奉为“老子的智慧”,让过去的各种错误认识与观点继续误导世人,实在是太不应该!

本人年近八旬退休多年,已在职场奉献青春,无须再为评审职称而烦恼,喜读古书,欲求明理,只为余生能老有所乐。所以为了让世人亦能了解《老子》及其作者的真实面目,能从中获益,愿将个人在读书中所写的一些心得体会,本着“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初衷奉献给读者,希望能得到与我有同感的朋友们批评指正,共享读书的快乐!

2021925日于温州安澜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