髦翁微言
引言(八卦图说)
“卦者,挂也。”是古人对《易经》载体《八卦图》名称的解释,说明《八卦图》的原名,本叫《八挂图》,是距今约一万年左右的原始社会旧石器中晚期华夏民族部落首领伏羲,于文字尚未创制之前,为了探索宇宙奥秘、发现自然规律,在使用“结绳记事”基础上发明,以抽象阴阳符号融入阴阳、五行、方位等有关物性、时空方面自然信息反映所观察到的事物面貌特征,以之构建工具型可读性的示意图。名曰“八挂”的含义是,在地理上可以从四面八方客观反映事物全貌。因此《八挂图》就成为日常生活中武装头脑指导行动的工具型图式,后被用作迷信活动的占卜工具才改名为《八卦图》;由于其中蕴涵着揭示宇宙奥秘的“道”学说,而被称为《易经》。《易经·系辭下》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就是《易经》最早给“道”下的定义。这里的“一阴一阳”指的是“伏羲画挂”时所发明分别以一长横为阳、两短横为阴这两种抽象符号,代表构成造物元气内在基因的两种不同性格能量。它们在自然环境各种不同外力条件下,进行着“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造物运动而生成万物,以之演绎出华夏民族的“道”学说。《易经·系辞下》曰:“古者包牺(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挂),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就是对《八挂图》是“道法自然”的真实写照。事实表明《八挂图》已经具备了描述自然现象的可读性功能,并在漫长的社会文明进程中发挥了传播科学文化统一民众思想无可替代的作用,并为下一步创制象形文字设定了结构形式与内容的基本框架,成为象形文字的前身。
何谓“道”?“道”的本义为行走的路径,水流的通衢,是对事物运动姿态的形象性表述。因此“道”也成为华夏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源头的象征。“经”的本义与“纬”相对;指的是织布时被梭子带动在竖向纬线间穿行的纵线。因此古人云:“经者,径也。”意味着此乃必须遵循的途径,于是“经”亦含有了必经路径的典范意义,故学术上将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称之为经书。为此,《易经》亦被历代哲人尊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阴阳的概念,源自华夏民族的自然观,属于哲学范畴。在汉语中泛指一对属性关联的相反物象。如天地、日月、昼夜、水火、冷热、寒暑、男女、雄雌、上下、高低、大小、动静、黑白、正负、善恶、美丑、表里、刚柔等等,这些词组都是在接触自然界中,将观察到的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以哲学的思维方式,归纳出的物理概念。因此阴阳不是单一的矛盾概念,而是指所有矛盾概念的总和。
事实表明,在华夏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源头上,遵循的是“道法自然”理念,根本就不存在超自然的所谓人形造物之神,“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指形象的造物程序)才是真正唯一的造物主。“道法自然”四个字是华夏民族通过对事物运动发展长期观察,从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经典法则。指出以“道”命名的物质世界造物程序是由自然规律决定的。因为人是万物之灵,健康的躯体乃精神的居所,所以一切精神产品,都是人类头脑对自然现象的客观认识与主观想象的反映。由此分别构建“唯物”与“唯心”互相对立的两大思想体系。从而针对“人”与“神”的关系问题,在哲学上引起重大理论争议:究竟是神造人,还是人造神?就像到底是鸡先生蛋,还是蛋先生鸡一样,成为哲学上至今未解的难题。其实这些都是伪命题。问题就在于,提出这种命题,是抛开物质世界如何从无到有不谈,单从物质世界已知现象谈起,本身就是一桩无头糊涂案。请问:没有父母哪来的孩子?这是华夏文化阐释宇宙物质世界物种起源的论述中早已解决的问题。《老子》曰:“有物昆成,先天地生。绣呵,缪呵!独立而不垓,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筮,筮曰远,远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眇之门。”以上为《老子》的有关论述,其实这些都是围绕《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关于物种起源“道”学说的造物理论展开的。关键词是:“道生一”“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其中“有生于无”四个字是最值得关注的重点。尤其是如何理解其中的“无”字更为关键。这个“无”字不是一无所有的无,而是无形象、无质量、无重量、无空间、无时间、无光度、无热度概念的“无”;也就是传统文化所谓的“无极”境界。照《老子》的说法就是“有物”的“无”。这就是现代科学量子力学所涉足的领域。它是处于物质世界诞生之前。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开篇曰:“无极而太极。”《易经·系辞上》曰:“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因此古人认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是按照天、地、人(上爻为天,下爻为地,中爻为人)三才组合形式构建的八种卦象,成为生成物质核粒子的基本单位。八卦再经“相摩相荡”生六十四卦。由于六十四卦中含有全阴和全阳的两卦,不符合“一阴一阳”“异性相吸”的造物原则,因此只能生成六十二种物质核粒子,所以构成万物的基本核粒子充其量只有六十二种。这就是太极化生万物的基本理论。《易经·八卦图》的造物程序就是由此而来,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这种无形的造物过程,《老子》则称其为“有物”。曰:“有物昆成,先天地生。”指的就是这个“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无”而“有物”的宇宙原始状态。由于这是无形象、无质量、无重量、无空间、无时间、无光度、无热度概念“既无影无踪又无穷无尽”境界的“有物而无实物”空窗期,这就是“无”的涵义。如果还用物质世界的老眼光去看问题,必然会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只好凭主观想象作回答,得出牛头不对马嘴的结论来。因此物理学上所谓的“量子纠缠”的正确理解,应该是指在物质世界尚未形成之前,宇宙已经蕴涵着固有的造物能量。这种“有名而无实”即“无形象、无质量、无重量、无空间、无时间、无光度、无热度”境界,就是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称之为“无极”,而被现代西方主导的科学界认为是“暗物质”(其实是未形成的非物质)的概念。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根据物质世界的能量守恒定律,却找不到产生造物能量源头的原因。
向来以科学水平领先自居的西方学者,虽然有着像达尔文《进化论》那样能客观审视事物变化的科学态度,但由于崇尚神造人说,因此,对《圣经·创世纪》中的“上帝造人”传说信以为真,无法针对“鸡先还是蛋先?”这种局限于物质世界诞生后的伪命题,作出判断,导致即使拥有大量诸如牛顿、爱因斯坦等等世界顶尖级的科学家,也无济于事,最终都迷茫在“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自然现象困惑中,无助地迷失科学方向,无奈选择相信物外存在无所不能的人形上帝,否则就无法解释原始造物能量究竟来自何方?虽然我国目前可以与爱因斯坦相提并论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博士,也否定有人形上帝的存在,但仍旧肯定,另外存在有非人形的造物主。所以他们在穷尽了物理世界的客观规律之后,面对关于宇宙物种起源问题,永远找不到正确答案,最终只能把结论指向“神”。实际上,正确的答案既不是“人”更不是“神”,而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为此,特建议西方和海归的专家学者们,多多了解华夏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相信华夏民族道学理论对解决此类哲学难题,一定会起到解疑释惑的启发作用。
《老子》的作者老聃(约公元前571年——约公元前471年,是春秋晚期陈国人)曾任周王朝“守藏室之史”,负责收集、整理、保管当朝与历代文献典籍,为君王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以道佐人主”的姿态,积极参与“周景王变革”。公元前520年四月,因发生政变周景王被守旧派谋杀,导致变革失败。公元前516年守旧派上台后,老聃因所保管的大量文献典籍已被退出王城奔楚的革新派首领带走,而被免职回归故里。为继续宣扬道学理论期望东山再起的讲学需要,他以社会变革为背景、时代生活为题材,结合参与社会变革实践的经验体会,撰写了这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科书,成为探究华夏民族“道”学说,阐明《易经》道学理论,真正理解唯物辩证法精髓的不朽作品。因此《老子》是世界上最早也是唯一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将隐藏于自然规律中的唯物辩证法,通过社会改革实践以文字形式,表述得淋漓尽致昭然若揭,成为世界上第一部有明确作者署名的科学专著。
由此可见,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一画开天”发明了以阴阳符号构建的《八挂图》,创立了唯物主义的“道”学说,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开了先河,从而孕育了与时俱进指导社会生活的《易经》;继而商朝的西伯侯姬昌(周文王,公元前1152年—公元前1056年年)集有关《易经》历史资料之大成,经潜心“演易”,编撰成意蕴周全的《周易》;老聃(约公元前571年——约公元前471年)身为周王朝“守藏室之史”,负责收集、整理、保管国家文献资料与历史典籍,并亲身参与社会变革实践,成为以《易经》为代表传统道学理论的忠实传承人和开拓者。《老子》一书是他根据《易经》的“道”学说,联系亲身参与的“周景王变革”实践,针对社会形势变化,为了传承道学理论并作为讲学教材使用而撰写的教科书,也是对《易经》科学内涵朴实无华的阐明与中肯评价。
《易经·八挂图》不仅是华夏民族博大精深传统优秀文化的源头,而且也是以唯物论辩证法揭示自然规律,阐释物种起源的开山鼻祖。由此,对解开究竟是人造神还是神造人?以及到底是先有鸡后有蛋,还是先有蛋才有鸡?这些哲学上困扰物理学界至今仍然无解的世界难题,应当会有帮助。我国旧石器中晚期氏族首领伏羲所创立“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学说和两千五百多年前老聃对道学理论进行阐释的《老子》著作里,早就已经十分完美地在物种起源论述中,对此问题进行了透彻的阐释。说明在我们祖先意识里,灵魂都是物体的附属物。人是万物之灵。根本不存在高于人类的所谓“神灵”和“超人”。即使有“外星人”存在,也是其他星球的人类;可以肯定他们的人体组织与基因成分以及文化理念,绝对不同于“地球人”。因为他们也不是“神”造的。他们同样是在外星的自然条件下产生,适合于外星自然环境中生长的外星本土人。假设有“外星人”的话,用“地球人”的生活习性与理性思维去套用“外星人”,只能说是痴人说梦的痴心妄想。正像不同的自然条件不可能产生同样的物种一样,“外星人”一切的一切都不可能是与“地球人”一模一样。准确地说,如果它是生命体的话,绝不可能与地球人配合繁衍后代;即使让无所不能的“神”现身帮忙也无济于事。“地球人”是独一无二的人类。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等流传至今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充分说明“以人为本”永远是华夏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核心理念。
总而言之,相信科学就必须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华夏民族传统文化,掌握道学理论博大精深的内涵。这是解开世界一切难题的金鈅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