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道”源说

华夏民族源远流长,从开天辟地起就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为生存而斗争,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传统优秀文化。其中尤以道学理论最具本土特产。道学理论的精粹就在于“道法自然”的哲学思维与世界起源说。《易经》就是一部伴随远古人类智力开发进程,从探索宇宙奥秘和社会变革实践中 ,积累丰富经验教训而总结创立的“道”学说, “道”的概念最早就见于《易经》中。《易经》是来自上古源于自然、用于社会,通过没有文字时代的肢体语言、结绳记事、刻符表意、象形造字等等形式世代流传,作为指导社会生活如同《宪法》的纲领性文献,经历了伏羲《连山易》、神农《归藏易》、黄帝《容成历》、唐尧《中星易》和虞舜《五行易》的不断衍变。由于文字是黄帝的史官仓颉开始创制的,因此,之前的伏羲《连山易》、神农《归藏易》都是没有文字的,应当就是流传至今的《伏羲八卦图》与《神农八卦图》。此时的部落首领也都只是靠口口相传来传达卦象的含义以昭示族群便于统一行动。随后的“历”与“易”其实都是从实用出发,对先辈所作《八卦图》进行修正与补充,并逐渐有了对卦象进行文字说明注解的卦辞出现。直至殷商末年,商纣王荒淫无道,民怨沸腾,社会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勤于德政深谙民心的西伯侯姬昌,因受崇侯虎谗言诬其体恤民情之举乃蓄意谋反,被商纣王囚禁于羑里国家监狱长达七年之久。他充分利用漫长的软禁机会,变刑场为战场,通过对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氏等部族首领所作《八卦图》的潜心研究,即“演易”,也就是采取演示手段来判断可行性,认真总结前人经验,在前辈以“天时”为特征适应于狩猎与采集的《伏羲八卦图》、以“地利”为特征以适应于农耕与养殖的《神农八卦图》、与时俱进逐步改善以适应于人文与社会进步的黄帝《容成历》、唐尧《中星易》和虞舜《五行易》基础上,进一步适应于复杂社会的需求完善以“人和”为特征的内涵,利用被囚禁的七年时间,精心编排出了可适用于当下以社会人际关系为主要矛盾特征的《文王八卦图》,取名《周易》,意蕴周全。为事后的武王伐纣灭商建周做好改朝换代的舆论准备。实际上《易经》是在为生存而斗争中诞生,根据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修订,用以指导社会集体行动的一部古老宪法,其作用有如当今尚在民间普遍使用的包涵国家重大节日、祭祀活动、预告二十四节气农事的《农历》。周代是由朝廷设立专门的大卜官位为下大夫,负责掌管阴阳卜筮之法,通过卜筮蓍龟,帮助天子决定诸疑,再昭告颁行。不过到了春秋末年,随着周王朝的日益衰败,孔子为扭转“礼崩乐坏”的社会局势,在周游列国到处碰壁、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决定从影响意识形态的《周易》下手,对《文王八卦图》上的卦辞(注解),按照儒家思想经过“韦编三绝”( 用来编纂竹简的纬线都被翻来覆去弄断了三次)进行精心删改;不仅对经文重新解释,还苦心孤诣写下了《十翼》作为导读。因此如今留传的所谓《周易》,已是面目全非。据《庄子》记载:“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子路谋曰:‘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孔子曰:‘善。’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于是繙六经以说。老聃中其说,曰:‘大谩,愿闻其要。’孔子曰:‘要在仁义。’老聃曰:‘请问,仁义,人之性邪?’孔子曰:‘然。君子不仁则不成,不义则不生。仁义,真人之性也,又将奚为矣?’老聃曰:‘请问,何谓仁义?’孔子曰:‘中心物恺,兼爱无私,此仁义之情也。’老聃曰:‘意,几乎后言!夫兼爱,不亦迂乎!无私焉,乃私也。夫子若欲使天下无失其牧乎?则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夫子亦放德而行,循道而趋,已至矣;又何偈偈乎揭仁义,若击鼓而求亡子焉?意,夫子乱人之性也!’”这是老子从社会演变昏官无道百姓倒悬的现实出发,对孔子妄谈仁义进行一针见血的深刻抨击。很明显,老子认为此时用所谓的“仁义”来奴化百姓。这是“若击鼓而求亡子焉?”就是说你这是要加快自取灭亡。为什么呢?问题就出在他们对“人”的定义上概念不同。按照传统观念,“人”是“君”与“民”的统一体,古代先哲就是以此来审视社会、规划人生的。在《易经》和《老子》里,所讲的“道”,都是讲益民的“天之道”,是主张“损有余而益不足”,是强调“以民为本”、“以下为基”的民生之道;孔子的“仁义”之道讲的却是奉君的“人之道”,主张“损不足以奉有余”,是神化君权、奴化百姓,彻底将人权私有化的损民之道。尽管做为孔子的前辈,老子十分反感孔子删改《易经》的不道行径,当面予以严厉斥责:这是“击鼓而求亡”、“乱人之性也!”但是孔子是在卖身求荣帮助统治者维护封建秩序,当然会得到了主子们的青睐与赞赏。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无一例外都拼命为他加封,成了至高无上连皇帝都要跪拜的孔圣人。所以如今所留传的《周易》已根本背离了老祖宗创作《易经》的宗旨,变《周易》为问吉凶、求运气的卜筮工具。幸好《老子》是继承原貌《易经》写出的作品,所以《老子》中关于“道”的阐释,才是《易经》的原义。不过孔子也只能将《易经》中关于“道”的应用,作了引向歧途的篡改,而先辈们所赋予“道”的真正涵义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所以还是可以从现存的《周易》中找到其踪迹的。《周易》内容分为《经》与《传》两部分。《经》上的卦辞是孔子处心积虑篡改的,可不必理会;《传》中的一些无关立场的定义与描述,还是可信的。
《易传•系辞上》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这就是反映客观事物运动规律的自然之道,指出“道”是物质世界未诞生之前就存在的“一阴一阳(两种性质不同)”、“形而上(不具象)”具有“异性相吸同性相斥”本能原动力的造物能量。这就是代表华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学说。可见华夏民族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到“道”(阴阳两性的矛盾存在)是产生世界一切(包括物质与精神)的源泉与动力。
生活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晚期周王朝的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是道为物源之说的继承人。他是在继承先哲探索宇宙奥秘取得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观测探究事物运动规律中,发现了事物运动发展的唯物辩证法规律,创建了一整套全面、系统、科学的道学理论,同时联系当时变法改革的社会实践,写下了这一部五千余字惊世骇俗的不朽巨著——《老子》。展示了华夏民族先辈们“道法自然”无私无畏、勇于探索、创新的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精神。
《老子》曰:“有物昆成,先天地生。绣呵,缪呵!独立而不垓,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明确指出“道”是一阴一阳的造物能量。“有物”(有内涵物)“昆”(形象无边无际无比巨大)“先天地生”(早在世界未诞生前就已经存在)。“绣呵,缪呵(既丰富多彩又虚无缥缈)”“独立而不垓”(独立无二再没有其它任何存在)。“可以为天地母”( 这是世界的母亲)。十分概括明了地給“道”画了个像。
再看《易经》又是如何阐述这个世界母亲的“道”,怎么生育“物”的?《周易•系辞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极”指的就是“一阴一阳”造物能量刚刚开始结合时的那个起点。这个起点处于开始运动的极端位置,其标志图案就是旋转交合的阴阳鱼:。在起点之前由于阴阳未合,是混沌未分的状态,俗称“无极”;故有“无极生太极”之说,“无极”是形容其漫无边际的状态。 “太极”为运动的起点,自起点开始,由于“一阴一阳”造物能量具有“异性相吸同性相斥”的动力,就会本能按着“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二进制”进位方式,分阶段发生自然衍进开始造物。这是道生物从无形的一阴一阳造物能量转化为物象具形的演进方式。八卦是演进过程中,一阴一阳造物能量根据“异性相吸同性相斥”的自然本能,相互碰撞进行“二进制”进位式的结合,形成的八种基本结构。八种卦象结构称为八卦,这还只是处于胚胎状态尚未成熟的“小乘之卦”,也可以说只是半成品;八种基本卦象结构接着再行“相摩相荡”, 胚胎的内涵进一步充实,最后生成了六十四种卦象结构。到了这一步才是已经达到具象成形之目的,故为“大乘之卦”。此时在六十四种卦象中,还包括有全阴爻与全阳爻的两种卦象,由于这两种卦象是同性的,不具备异性相吸的自然本能,故不能具象成形,其他六十二种卦象结构即为可见的六十二种物质基本核粒子。这六十二种结构已经囊括了“道”也就是太极,生物的全部形态。虽然古人没有明确生成的第一代物质仅有六十二种核粒子,但已确定六十四种卦象为“大乘之卦”。所谓“大乘”就意味着大功告成。现代科学也证实了六十二种物质基本核粒子的存在,它们就是物质的最小单元——刚诞生于世的第一批物质核粒子,亦称“夸克”;正是《老子》中所说的“道生一”的“一”。而后再由着这六十二种物质基本核粒子的继续运动,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再进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逻辑运行,一个生命周期又一个生命周期地不断连续运动和结合,从而形成了整个丰富多彩、奇妙无穷的物质世界。当然这个过程是十分十分漫长和艰巨的,起码得经过亿万年的衍变。 “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是说诞生于世的万物都有着“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的内涵,而且是从娘胎带来的,从而形成了相对平衡稳定的物态“婴儿”。由于从娘胎起就不存在绝对的平衡稳定,因此产生的“婴儿”也是具有性别特征的。《老子》指出:“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意思是说,道生成的还只是基本物质核粒子,基本物质核粒子还要经过亿万年的再运动再结合才构成万物。在造物过程中还得经受外界冲击力与本身内应力的不断的磨练形成相适应的内涵基因,在自然环境中变成各种各样各具特色的物件,形成世界万物的多样性。《老子》指出:“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复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这就是物态生长周期的经历,因此,在生长周期里“物壮即老”是物态的自然现象。是由于物体内部凝聚力与外部吸引力,进行着此消彼长的适应性抗争,抗衡的结果决定着生命周期的长短。总而言之,“道”是物质世界未有之前“一阴一阳”、“非物即物”、“有物无形”的造物元素;同时也是造物之动力(异性相吸同性相斥的自然本能):而且还是孕育于娘胎的唯物辩证法运动规律。因此,唯物论的“道源说”是对物质不灭、谷神不死,生命不息、运动不止,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周而复始不断进化的事物运动发展规律的最好诠释,这就是华夏民族创立的道为物源之说,关于造物过程及其运动发展规律的概要科学阐述。
老聃是继承《易经》道学说创立道源说的开拓者与奠基人。《老子》曰:“天象无刑,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译成白话:“天象所以变化万千而不会发生无序的冲撞,因为‘道’是隐藏在这些运动过程中发挥了没有名份的作用。只有掌握了‘道’的基本规律,就能了解它们从开始到结束的变化原因。事物所以产生反复的循环运动,这是‘道’的规律性发挥了主动的作用;事物变化所以发生得比较缓慢微弱,这是‘道’的规律性所发挥的被动作用。”“天下万物,都是以有形的状态生生不息的,而生生不息的有形万物又是起源于原始的无形状态,这个无形状态的原始母体就叫做‘道’;先是由‘一阴一阳’称为‘道’的原始母体造物能量,按照‘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的自然造物法则生出第一代物质来,第一代物质再生出第二代物种,第二代物种再生第三代物群,第三代物群越生越多就形成了万物;所有万物都是由负载着阴性又紧抱着阳性的两种异性成分,靠着异性相吸的本能所产生的中气平衡力量维持着协调和谐的存在状态。”这两段话,说的是老子在观测天象中,悟出事物的运行规律。这里的“天象”指的是在天空中运行的日月星辰景象,“无刑”是说运行有序,不莽冲莽撞。说明老子在对“天象”的四季变化进行长期的观测与探究。他先看到“天象无刑”的表象,有了感性的认识;再从中意识到表象背后看不见的“道”在起作用,所以说“道隐无名”,这时已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后面的话则是他经过长期观察探究后得出的结论:日月星辰的运动是有规律性的。这种运动规律就叫“道”。表明“道”的概念是从观测自然现象中领悟出来的。事实证明我们的老祖宗是世界上最早的天体观测家也是自然规律最早的发现者。老子创立了物质世界的“道源说”比提出“地心说”, 认为运行的天体是物质的实体,地是球形的,是宇宙的中心的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要早一个多世纪,比创立“日心说”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公元1473你——公元1543年)、比被誉为科学之父第一个把实验引进力学确立了正确的“自由落体定律”的意大利观测天文家伽利略(公元1564年——公元1642年)要早二千年。老子不愧为世界上最早、最伟大的天文学家。他既是地地道道的自然科学家又是真真切切的社会科学家,是当之无愧的科学宗师。

2021年11月18日
写于温州安澜寓所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