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革命传统 继承优秀文化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传家宝,是战胜一切困难不可或缺的精神武器。建党100周年和建国72周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克服困难险阻,战胜一切敌人取得辉煌胜利,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作用。这是任何对手都无法做到也不得不佩服的制胜法器,比起物质武器来更加令敌人胆战心惊毛骨悚然!这就是为什么我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敢于拿着大刀长矛、凭借“小米加步枪”跟凶残的日本鬼子和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殊死搏斗,取得抗日战争、国内革命战争的伟大胜利,进而又大刀阔斧地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向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的方向进军取得辉煌成就。所以能够以弱胜强取得节节胜利,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为革命事业增添了无比巨大的精神力量。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向人的头脑灌注政治灵魂的细致入微工作,没有专业的组织机构与坚持不懈的努力,采取入耳、入心、入脑的有效办法去落实执行是不行的。1927年9月,毛泽东在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进行三湾改编时,特别重视党在军队中的各级组织建设,强调把“党支部建在连上,班、排设党小组,营以上建立各级党委”,作为党领导军队的一整套制度予以实施,成为建成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手段。使之成为党联系广大战士的基本纽带,充分调动了全体指战员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支部建在连上”是我党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实践总结出的一项必须坚持的政治制度;其目的就是为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深入人心做到家。只有把工作重心放在基层,做好组织落实、人员落实、责任落实才能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真正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强大威力。
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在教育,教育的效果最关键点还在于工作内容要围绕当前党的工作中心,编写出高质量有针对性与说服力的宣讲资料,配合以典型实例,选准教育对象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取得显著成效;千万要避免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在新时期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民族复兴伟业中,应当继续发扬我党以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思想政治工作革命传统,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排除万难去争取更大胜利。
华夏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目前考古发现有着七千年以上乃至上万年的文明史,传统优秀文化博大精深,是最懂得以教育手段提高民众觉悟创造历史奇迹的民族。我们的祖先在探索宇宙起源、发现事物运动发展规律方面,有着辉煌的业绩:在科学理论的构建方面也是硕果累累。
《易经》是我国传世最古老的一部经书。关于“道”的定义就出在《易经•系辞》里。《系辞》分上、下两篇,传为周文王姬昌所作。 “道”是我国古代先哲对自然界物种起源的描述。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的事物运动规律。可以说,我国古老的道学理论是世界上最早的唯物辩证法学说,反映了古代先哲在为生存而斗争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老子》一书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唯物论著作。
作者老聃(约公元前571—公元前471年,陈国人)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世称老子。曾任东周王朝周景王(公元前?—公元前520年)时守藏室之史。守藏史是负责收集与保管文献资料为君王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的廷前御史,此外,还在官办学宫里兼任教席(相当于现在行政干部学院的讲学老师)。《老子》中就有这样一段话:“上士闻道,堇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意思是说,素质高的从政人员听我讲道理,能够跟着积极行动;素质一般的从政人员听我讲道理,有些记住有些记不住;素质低下的从政人员听我讲道理,只会大笑特笑;不是开心发笑,只是觉得讲得毫无道理才发笑。所以有些好心人就劝告说:“你讲明白的道理,他们认为是浪费时间;你讲前进的道理,他们觉得是后退;你讲解决问题的道理,他们认为是在制造种种麻烦”。这就是对当时学宫课堂状况的生动描述。说明在学宫听课的对象全是“士”也就是宫廷里的从政人员;老子讲学内容则是他自己创立的道学理论。这些“士”对老子所讲的道学理论,有的听懂会努力照办,有的半信半疑就不当回事,有的根本一句也听不懂便当成是讲笑话。于是好心人就对老聃所讲的道理作出了事与愿违的评价。这种情况也是自古到今所有的讲学老师都会遇到并需认真面对的现实问题。
究其原因,不外是因为从不同立场角度看问题,对唯物主义的道学理论就会产生不同的反映。这正是思想教育工作中需要探讨并予以解决的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进行世界观的普及教育,为正确认识事物运动发展规律,打好精神层面的坚实基础。所以老子的讲学内容就是首先围绕着当时社会变法中出现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联系事物运动规律展开分析与探讨。
周景王姬贵春秋晚期周朝第十二任君主(公元前545年—公元前520年)在位25年。春秋初年王室还能赏赐些土地器物给诸侯,周景王在位时,财政困难,连器皿都要向各国乞讨,天子的威望已经一落千丈。周景王为扭转诸侯专权的被动局面,在老子辅佐下积极倡导变法,决心走“以民为本”的民生路线。按照老子构想的有德社会蓝图,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可是,由于社会已陷入不道状态,没能遵循规律运行导致失德。为此老子对侯王们提出严重警告:“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至之也。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恐渴;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珞珞若石。”意思很明显,就是要依照运行规律进行彻底整顿,否则将危及政权稳固!
老子的道学理论,是在继承先人唯物主义世界观基础上,从自然规律探索中发现、总结出的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现了华夏民族“道法自然”的优秀传统文化。创立了“道为物源”之说。《老子》曰:“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复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有物昆成,先天地生。绣呵,缪呵!独立而不垓,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这里是告诉人们,客观世界之物皆由道而生,道为物之母。哪么何谓“道”呢?《易经》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形而上谓之道”。也就是说,“道”是万物诞生之前就已经存在的无形“有物”,它是看不见的。这就是《易经系辞》里所描述的“一阴一阳”造物能量。它是靠“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自然本能进行造物的。这就是我们老祖宗在上万年前开始探索宇宙奥秘中,根据实践经验积累,逐步确立的唯物世界观。只有牢固树立唯物论世界观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运动发展规律。这就是老子要花一生经历和心血写这本书传给后代之目的。
先进的科学理论,是遵循“道法自然” 的原则,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不断积累、总结,发展起来的。经过无数的实践经验与挫折教训,终于意识到在运用中还锝有正确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相配套,否则囫囵吞枣照搬硬套,肯定是要犯错误的甚至适得其反。为此老子告诫说:“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这“前识”二字,指的就是脱离实际的经验主义,叫做先验论。这种人可能理论考试次次得满分,一到具体操作往往不及格。毛病就出在不了解实际情况,乱搬乱套结果是适得其反。这种现象在官场十分常见,因此老子尖锐指出,为官者最怕就是遇上这种人,结果会是一团糟。“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知邦,邦之贼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此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这里的所谓 “以知知邦” 说的是仅凭自以为是不切实际的小聪明歪脑筋来处理地方事务。结果给对方带来的只会是祸害与灾难。所以老子痛恨地骂这种昏官为“邦之贼也”!怒斥他们所颁发的所谓政令是“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这就是他对官僚主义者高高在上造成严重社会后果所进行的严厉谴责与深刻批判。
老子始终坚持维护百姓利益的立场,所以观点往往与他人迥异。在宣讲道学理论中,老子就针对统治阶层存在的腐败行为予以无情的揭露与警告。《老子》曰:“故大道废,案有仁义。知情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孝兹。邦家昏乱,案有贞臣。”这里所说的“大道”,就是指 “天下为公”、“以民为本”、“以下为基”的行动纲领,是 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大道废”,就是社会所以出现各种不道问题的根源。在“大道废”的社会状态下,官员腐败,民怨沸腾;物欲横流,各种不道现象充斥朝野。如:“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而赍财有余,是谓盗夸。盗夸,非道也。”所谓“盗夸”就是强盗行径。社会已出现这种“非道”的乱象,“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兹昏;人多知(指人多歪门邪道投机取巧),而何物滋起(指奇奇怪怪的事件屡屡发生);法物滋章(指虽然约束行为的章程与措施越来越全面),而盗贼多有(但是不法犯罪的人还是越来越多)。”这里面的“知”字并不是代表正常的文化知识,而是指动歪脑筋走斜路的阴谋诡计。说明光凭外部立法不重视思想教育从内心提高觉悟,只会竹篮打水一场空。再对照往昔所谓的“仁义”、“知情”、“孝兹”、“贞臣”标准,还能是一样的认识吗?这就是事物从量变到质变规律。主体已经变反了,性质还能不跟着变更?所以对表面光鲜亮丽的事物头脑必须保持清醒冷静,不能再凭老眼光因循守旧地人云亦云看问题。这是只有对社会状况十分深刻了解的人才能看到的问题。
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乱象,老子意识到要扭转社会不良风气,必须重视开展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特别是对社会影响最大的大富大贵、大红大紫的精英阶层。指出:“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性贪婪、私欲膨胀,一切活动都容易被“权钱交易”所包裹,四处散发出唯利是图的恶臭味。因此加强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势在必行,是清除污泥浊水、扭转社会风气的当务之急。老子指出:“五色使人目明,驰骋田臘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声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罢耳此。”凭着多年对社会深层的了解,他一针见血地把各种乌烟瘴气、丑陋现象暴露的淋漓尽致。
由于官场腐败、战乱蜂起,百姓民不聊生,对社会尤其是小邻邦造成极其严重破坏并带来惨痛恶果:“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车周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这是对现实中弱小侯国民间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老子对此惨状痛心疾首,呼吁必须立即结束这种社会倒退的局势,使之恢复元气,做到:“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针对受强势大邦威胁欺凌的小邦百姓悲惨境遇,从保护弱小侯国能安居乐业的角度说的。显示了改革家关注民生的气魄。
重视弘扬正气,树立道德标杆为公众行为立范。老子在理论教育中明确提出理想目标,指明前进方向。《老子》曰:“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输,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盅,其用不窘。大直如诎,大巧如拙,大赢如㶧,躁胜寒,靓胜炅,请靓可以为天下正。”“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信,政善治,事善能,踵善时。夫唯不静,故无尤。”这些都是做为明风正纪的整治目标,从大众层面上宣明“上”、“大”、“广”、“为天下”的共同道德理念。
为了纠正社会不良风气,老子认为,还必须强调从领导带头做起。实践证明,对社会不良风气起推波助澜作用的不是贫苦的社会底层劳苦大众,而是上流大富大贵、大红大紫的社会精英。《老子》曰:“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其正闵闵,其民屯屯。其正察察,其邦夬夬。”这是指领导部门的懒政现象对百姓生活造成的危害,也是地方政治腐败的表现。所以要把解决百姓困难看成侍奉上天一样重要:“治人事天,莫若啬。夫惟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啬”就是说要认真谨慎,“服”则是表示能心甘情愿服从就范。这些都是要以精英们的自身修养和与民同甘共苦的作风来感化民众,才能在杜绝歪风邪气方面产生良好效果。
老子做为一位“以百姓心为心” 的理论工作者,在师德培育方面旌德修身严以律己,指出:“古之善为道者,微眇玄达,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曰:与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严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凌泽。沌呵!其若朴。湷呵!其若浊。湛呵!其若浴。浊而情之,余清。女以重之,余生。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所以能敝而不成。”他以“古之善为道者”高尚品质为榜样,积极投身于周景王的变法实践中,“以道佐人主”的姿态,出谋献策干了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对于自己则抱着“宠辱若惊”的谨慎态度,把名利地位抛之九霄云外,紧紧守住“为道者”的本分不敢懈怠。为此在《老子》文中,多处都可以看到他对个人“身”与“心”(物质与精神)关系的妥善处置,有许多精彩的阐述。如:“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苛谓宠辱若惊? 宠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苛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拓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汝可以寄天下。”从这段话的语气分析,应该是在讲学中与学生们探讨人生意义时说的。其中“苛谓宠辱若惊?”是反问句,“苛”字是学生向老师提出的诘问,接下来是老子根据自身经历作出的认真解答。也可以说是老子在变法流产被去职归里后,在课堂上向学生倾吐的心声,“汝可以寄天下”即表示要寄希望于未来。文中还有一段:“是以声人芮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与,故能成其私。”他心里明白“声人”的职责是以先进理论指导大家行动。当讲学老师的,不是要你直接去冲锋陷阵,而是配合作战部队做好战士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为实现理想社会的远大目标增强精神力量。所以说:“声人芮其身而身先”,这是从理论工作者所处的地位与作用讲的。是基于职责不同“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不是说“声人”就可以临阵脱逃,而是说“声人”任务特殊,必须把理论工作放在行动前面,发挥引导作用;“芮”是身居盾后之义,意思是当战斗发生时你身体好像是躲在后方,其实发挥出的作用在最前方,“外其身而身存”由于没有直接战斗而身体才得以保存。 “不以其无私与,故能成其私。”这句话是说与牺牲的相比似乎心中有愧。其实是他劫后余生的自我反思。意思是出于不辱使命各司其职的考虑。说明他是心怀远志还是要准备东山再起的。从中也可以领悟到老子虽年届百岁流落他乡,但依然乐此不疲、矢志不渝坚持在民间办学,做到生命不息奋斗不已;并为千秋万代留下一部不朽巨著——《老子》。表现了二千五百多年前我国一位社会改革家坚忍不拔为民请命的英雄气概!
老子做为一位“以百姓心为心”的教育家,他一贯奉行的教育方针是:“人无弃人”,“恒善人而不弃人”。认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所以他一贯坚守这一原则。在他眼里好人可以学习,坏人可以改造,这就是教育的本质:“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赍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赍,唯知乎大眯。是谓眇要。”这与孔子提出“唯小人与女子难养”的谬论是背道而驰格格不入的。
他牢记教育事业的宗旨,必须以诲人不倦永不放弃为己任:“是以声人恒善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明。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赍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赍,唯知乎大眯。是谓眇要。”也就是说,教育工作者必须怀着诚心善意去亲近教化受教对象,而不可抛弃人,认识到世上的事物都是不可随意废弃的财富,这才真正称得上是明白事理的人。所以说善人是做善事人的老师;不善的人,是送给善人做功课的对象。不尊重老师,不爱护受教育的对象,只知道讨好上头的青睐,这是渺视教育的真正意义。实际上这些话都是老子针对当时高高在上只求官家满意不顾百姓死活的儒家学说思想的深刻批判。道家的行为规范则与众不同:“是以声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昔而弗始也,为而弗之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居,是以弗去。”“居无为之事”说的是要做不为自己谋私利的事,“行不言之教”是说不必夸夸其谈要以实际效果说话。“为而弗之”意思是干事不是为能获利,“成功而弗居”是说事情干好了不要称功劳。简单一句话,就是要放弃个人私利,全心全意无私无畏为百姓干好活。
关于教育方法老子提出“不言之教”的理念。指出:“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致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这是要善于及时发现并利用典型事例开展现场观摩,进行让事实说话的无声教育,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绝佳效果。
在加强理论修养同时,还要重视发挥模范人物的标杆引领作用。《老子》指出:“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葆也,不善人之所葆也。美言,可以市;奠行,可以贺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共之璧以先四马,不善坐而进此。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与?故为天下贵。”“注”是灌输,“葆”是保持的优良品质,“市”是被人赏识而接受,“贺人”是激励人的意思。这些都是教育改造“不善人”,可以见效值得思想教育提倡的好办法。同时“立天子”、“ 置三卿”这“立”与“置”,原是老祖宗“天下为公”的本意,指的是“选贤任能”的国家干部选拔制度。意思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当然国家干部尤其是主要领导的选拔也不能例外。这一点是道学理论奠基人老聃与儒家代表人物孔丘最为根本的分歧。老子还主张大张旗鼓公诸于众,以“共之璧以先四马”的极力夸耀手段来彰显,得到公众的赞许,起到“不善坐而进此”的目的。这是强调“道”在国家根本制度特别是干部制度建设中的体现。
主观主义说到底也还是唯心论的产物。这不光是个人修养问题,也是官场腐败的一种表现。《老子》指出:“炊者不立,自视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不自视故明,不自见故章,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他是拿烧饭的动作做比喻,不能一直站着,只有弯下身子才能掌握火候。这是说不光靠自己来评价自己,才能够达到自明;对自身的缺点自己是看不清楚的,要改掉自己的错误往往是做不到的,自高自大是不会长进的。所以不自以为是才是明白人,不自我评价才能看得全面,不专靠自己改正错误才会有效果,不骄傲自满。所以能够有长足进步。只要自己不争强好胜,人家也就不敢跟你比拼。圣人不病就是虚心倾听他人意见经常检讨自己,这是克服主观主义的有效途径。老子指出“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意思是,知道自身的不足,是健康的,不知道自身的不足是有病的,因此圣人之所以不出毛病,就是因为把自身的不足当成病,所以就不患病。这就是鼓励大家平时要经常检点自己的错误与缺点,避免犯错出毛病。
针对社会上的各种奇谈怪论,对人们思想造成的严重危害,当时最主要的还是阻扰变法革新的儒家学说。一来得到“善抱者”即保守派的推崇,二来因循守旧具有极大的迷惑性,对变法开展产生强大阻力。为此老子十分愤怒指出说:“绝声弃知,民利百负。绝仁弃义,民复畜兹。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绝声弃知”是正本的原话,“声”指的是“声人”,也就是以孔子为代表在社会上制造并推销反对变革错误舆论的人。“知”则指的是他们从私利出发所动的歪脑筋。在《道德经》中这四个字被改为“绝圣弃智”,意思就完全变反了。这样的“老子”岂不是个大笨蛋吗!
老子对自己宣讲的道学理论是抱着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进行的,他说:“天下皆谓我大,不肖。夫唯大,故不宵;若宵,细久矣。我恒有三葆之:一曰兹,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兹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今舍其兹,且勇;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夫兹,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汝以兹垣之。”头一段“天下皆谓我大,不肖。夫唯大,故不宵;若宵,细久矣。”说明老子的道学理论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好多人都认为讲的有点粗枝大叶。他回应说不见得。“细久矣”表示是经过长时间深思熟虑才发表出来的。这里的“兹”、“ 俭”、“ 不敢为天下先”表示他是抱着认真负责、小心谨慎、不敢贸然为之的科学态度,今天如果放弃谨慎去冒险,不计后果抢先推开,肯定是死路一条。这就是做为社会工作者所应坚守的行为准则。由此可见老子的社会责任感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总之,必须切合实际采取有效办法,为建设富强、美好的社会而努力。做到:“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声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巧诈)、无欲(私欲)也;使乎知不敢,弗为而己。则无不治矣。”
《老子》就是一部世界上最早的唯物辩证法论著。也是一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科书。《老子》一书写于东周春秋晚期,全书仅五千余字,不但告诉人们,天地万物的起源(包括生命与意识的起源),还指出物质世界是处在运动状态之中,而且一切事物的运动发展都必须遵循着唯物辩证法规律。关于这一点世界上迄今为止只有一个人,他就是世称老子的老聃、道学理论的奠基人与开拓者,以关注民生为使命的社会改革理论家、实践家。他揭示了宇宙最原始的奥秘,把其中的道理讲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写在了他的论著《老子》里。确凿的史实表明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农耕时代,我们的老祖宗在生存斗争中就已经发现并掌握了引导事物运动健康发展的唯物辩证法规律,而且还结合当时社会变革的实践,针对出现背离运动规律的具体“不道”问题,予以解说与应用。《老子》是指点迷津独一无二的国宝奇书。这是华夏民族土生土长、最具中国特色的唯物辩证法理论。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经过百年奋斗,已经推翻了压在头上的大山挺着腰杆站起来成为一个“试看天下谁能敌”的东方巨人,当今又开启了实现中华崛起、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相信只要紧紧团结全国(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同胞、海外侨胞,乃至世界友人共同努力奋斗,发扬革命传统、继承优秀文化,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统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一定能够实现!